今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谁料突然爆发了新冠肺炎病毒,各地高校也因此推迟了开学时间。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想既然不在学校又没有紧张的学习氛围,或许我可以偷点懒用不着那么认真。
但我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么难得的时光不应该随意挥霍,于是我决定参加返乡社会实践活动。说起来很惭愧,自己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没做过多少农活,上了大学后对家乡近来的发展了解得更是不足。恰好利用这个机会多了解了解家乡发展和基层劳动,也是一种自我磨砺。于是我决定一个月内与父母隔开独立生活。
庄稼打理似乎很容易,不就是耕地,翻地,施肥,浇水,除草嘛。实际上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哩。以小麦为例,要根据土地湿润程度适当浇水以防土地发生板结,要依据杂草草种选择对应的除草剂品种等等。除了要学习庄稼治理的知识外,还要必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我记得第一次打完农药只有一小块地的虫害情况得到了好转,无可奈何,有些地方的虫害甚至加重了。我知道这是药效低的问题,要么剂量用少了要么是水加太多了,也知道农药打得不够均匀。而根本原因是稀释度和均匀度不容易把控。撒肥料和打农药差不多,同样要注意农药是否撒得均匀,用量是否合理。
为了不耽误一天的正常安排,我每天早早起床做饭洗衣,然后趁着清晨凉爽下地干活。累了就在山间地头和乡亲们唠唠嗑,和他们讲讲《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向他们宣传一些国家的惠农政策,还讨论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民生话题。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但我和乡亲们的关系却越来越亲密了,他们也不再把我当成一个刚步入大学的毛头小子。习主席说,只有跨过了劳动关,树立了“自找苦吃”的想法,才能砥砺思想,让自己的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也让老百姓更加信赖你。
这段时间我还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类比赛。为了做好这场比赛,我们调查了社会市场动态发展,有时熬夜修改策划书、制作PPT,很高兴最后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整个比赛过程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它是值得的。通过这次比赛,我对市场行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收获了很多课本上无法获取的实践技能和宝贵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
这一个月,我过得很充实,每天都很有规律地生活,这种生活习惯也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能量。回望这一个月,我总结出以下四点品质在未来发展中不可缺少。第一,要有忍耐力。我们可能每天面对着同样的工作、重复着同样的学习,所以一定要有忍耐力。坐住冷板凳才能做成事、做好事。第二,要有自信心。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一开始就全盘否定,我们又何谈成功呢?第三,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合作共赢”告诉我们的就是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第四,要有敢闯新路敢创新业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事物往往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大学是国家培养新型人才、创新创造的基地,也是我们大学生迈向未来的新起点。我为自己能够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享受学习、增长才干,与良师益友们共同生活在这片祥和的净土上倍感荣幸。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也是对我能力的一次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