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三下乡”重点团队系列报道(二十一): 传承中华文化,领会甲骨风采
|
发布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74 |
7月9日,黄金城hjc999教育学院“同筑乡村梦,共‘育’振兴果”志愿服务队在合肥市小庙镇蜀山行知学校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鲁丹妮为同学们带来了以“传承中华文化,领会甲骨风采”为主题的课程《有趣的甲骨文》,旨在通过对甲骨文知识的讲解,让同学们感受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同学们的民族文化自信。 “什么是甲骨文?”课堂伊始,教师首先给同学们讲解了甲骨文诞生的背景和发展历史,“龟甲兽骨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教师旁证博引,用故事和视频带领同学们穿越回商朝,围绕“心”“甘”“齿”“虎”等汉字的甲骨文具体展开讲述。“同学们,大家看这个字,形状像什么?”教师的一句提问,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十几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望向黑板,有的认真思索,有的低声讨论,反应迅速的同学已经高高举起右手,抢着发言:“这个甲骨文的‘齿’字就像我们张大的嘴巴,里面还长着几颗牙齿。” 随后,课程进入互动环节,教师向同学们展示写有甲骨文的卡片,同学们根据甲骨文的形状摆出动作,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斗”“立”“北”“比”“从”等甲骨文的轮廓,让古老的甲骨文“站”起来走近课堂,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教师通过“猜一猜”“动一动”等游戏环节,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娱乐中发现甲骨文文字之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殷墟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承载着中华文明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也是人类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在本节课程中,教师以汉字为载体,促进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让同学们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传统文化中树立文化自信,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教育学院撰稿:高宇彤、鲁丹妮 初审:张弦乐 复审:王迅 终审:刘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