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应用型之路才能抓住发展良机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8-12-27浏览次数:403

    ■蔡敬民 余国江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迈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在这历史跨越的进程中,新建本科院校功不可没。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达标,更应该是质量上的提升。要提高教学质量,新建本科院校就不得不解决一个关键问题:确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立足于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选择应用型发展道路适逢其时。

 然而,就目前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一些本科院校提出要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却受到社会、学生家长的质疑,认为学校选择了应用型,教学质量就滑坡了;用人单位感到学生应用能力不强,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需求调研不够,培养环节上实践教学不到位;一些学校选择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却担心定位于应用型会自降身份,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信心不足。

    作为应用型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有鲜明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高等教育院校的类型,要有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院校的属性,其培养的人才要有鲜明的特征。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并不十分清楚,本科高校几乎都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厚基础,宽口径”。不少高等学校一方面提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却还是遵循理论型、研究型大学办学的核心思想,高等教育办学趋同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这方面,德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德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成功的高等教育类型。在过去的40余年中,这种类型的本科教育为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誉为二战之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得到德国工业界的认可。

 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我们认为,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来加以发展。其具体特征包括: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具有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适度开展应用型硕士教育;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教学密切联系实际,理论以适用为度,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同时要有必要的社会资源作保障。

    作为顶层设计,人才方案应体现应用型特征

 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做到学校性质定位、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定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划,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的高低。

 以专业为导向,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仍是18世纪以来理性主义的课程结构,它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这种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相对独立,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学科知识体系,但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过分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课程体系的设计导致学生对现实世界认识的割裂,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学科严密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过分重视本学科知识连贯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关联性;过分重视以学科为中心,忽视实践性、选择性课程,课程结构单一。我们认为,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应该改“学科导向型”为“专业导向型”,课程设置以模块化建设为目标,基础课要适用,专业基础课要管用,专业课要实用(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适当下调理论课时,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复率。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是应用人才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比例(不少于30%)必不可少。与此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要整合单一性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的实验,并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将实验分成3类:与单一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和课程群相对应的实验课,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等。在学期设置上,可以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增加认知实践学期,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本专业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可以采取“少台套大循环”模式,既增强了实验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又节约了大量的实验室建设资金。

    作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应体现应用型特色

 目前,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监控不符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各校采用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模仿或沿袭研究型院校的内涵,将研究型大学的指标体系移植过来,过分注重内容的深度、难度;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过分注重教师上课的信息量、知识传授的技巧;质量监控重视理论课教学监控,忽视实践教学。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看,这些指标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说不重要,但如果过分强调,就会偏离应用型办学目标,混淆了研究型和应用型院校的本质差别,教学质量监控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质量监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全面教学质量观,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新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监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健全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明确监控实施主体,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作为系统工程,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必不可少

 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类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这涉及到应用型师资、实验教师队伍、社会保障机制等。

 应用型师资是根本。人才引进与培养,应立足于应用型办学定位,不能唯“高”(高学历、高职称、高学位)是举,应重视引进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要重视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目前而言,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对企业环境不熟悉,这样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非常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博士毕业后必须在企业工作5年,方可应聘为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此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是关键。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十分重视实验教师培养,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的比例接近0.9∶1,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师配备严重不足。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实验教师重视不够。为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承认实验人员的教师资格,发给高校教师资格证,对于特别优秀的高级实验师可以评聘相当于正教授的实验岗位职称。此外,学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实验教师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到国内外去进修,攻读学位,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政府支持是保证。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应为应用型教育提供保障,把应用型院校作为一种类型加以指导、培育,在人事管理、经费预算、项目立项等方面予以支持,教学质量评估、对学校的考核也应体现应用型的特点,其指标体系也应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只有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与企业发展共赢,与不同类型人才同发展、共生存。(作者蔡敬民为合肥学院副院长,余国江为合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