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责任共担就业与事业同行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7-11-05浏览次数:381

“教育视线”杯第四届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隆重开幕

2007年11月5日  合肥晚报 教育视线 C2版

   
    本报讯   值第八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11月4日,由本报与合肥学院联合主办的“教育视线”杯第四届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在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安徽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刘新跃、合肥学院院长赵良庆、合肥晚报社总编辑高恩等领导及省内40 余所高校大学生传媒组织代表200 余人与会。

    本届论坛以“新闻责任就业事业”为主题,共同探讨校园传媒人应如何做到新闻与责任共担,就业与事业同行。本届论坛主要包括“如何经‘赢’大学生活”主题征文、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峰会、“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组委会秘书处”揭牌仪式、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首期《安徽省大学生记者》发刊仪式等系列活动。

    论坛开幕式由合肥学院副院长陈啸主持。合肥学院院长赵良庆教授首先代表合肥学院致辞,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刘新跃、合肥晚报社总编辑高恩也相继致辞。合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邵一江宣读本届论坛主题征文获奖名单,并与参会嘉宾为获奖代表颁奖。

    开幕式结束后,各高校新闻传媒代表相继上台发言,围绕“新闻责任就业事业”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当天下午,合肥晚报社副总编辑周东生还亲临现场,为大学生传媒代表作了一场“安徽媒体发展现状和青年大学生在新闻写作方面应做哪些努力”的主题讲座。

    本次“论坛”全程由合肥学院新闻中心的学生记者们自主策划、组织、实施的。自2004 年来,论坛分别以“探讨新形势下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爱与未来”及“文化与和谐”为主题,至今已成功举办3 届。由于活动日臻成熟与完善,论坛已经形成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在2007 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以其丰厚先进的文化内涵,务实创新的形式,独特鲜明的风格,荣获三等奖,充分展示了我省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精神、自主创造性和思想层次性。

与会领导寄语

合肥学院院长 赵良庆

    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为全省高校的学生记者构筑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大家把各个学校好的想法和做法充分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作为主办学校,我们的同学通过这个平台,既提高了作为一个记者应具备的一些专业素质,同时,也提高了与兄弟院校沟通、交往的能力,拓展了渠道。每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引发了大家的思考,锻炼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尤其是通过一些调查了解了社会,提前接触了社会,初步掌握了实践方法,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走向社会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安徽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 刘新跃

    我感觉,本届论坛设计的主题“新闻、责任、就业、事业”这八个字是很有特色、有深度、有广度,体现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素质教育与特色教育的统一、立足新闻与全面发展的统一、着眼当前与规划未来的统一。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个主题从我们大学生记者的本职工作出发,强调了现实的、当前的责任,更着重于未来的使命!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果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书本上,他(她)是很难在未来的就业、事业中游刃有余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果在校期间都不能尽职尽责的话,很难想象他(她)会在将来的就业、事业中有多大的收获和成就。我想这也是合肥学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精神的应有之意吧。当然,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这里绝不是说只要做大学生记者就可以代替一切了。我认为设计者只是以“新闻”两字代替课堂、书本以外的有益东西。同样,也是用“就业、事业”代替我们同学们无比美好的未来。因此,希望同学们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尽可能地充实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希望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

合肥晚报社总编辑 高恩

    作为主流媒体的合肥晚报,从大学生记者论坛创办起就十分关注和积极参与,我们认为,开展这一活动,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一是通过这个平台有利于加深教育、高校与新闻媒体互相了解,进一步密切双方的合作。二是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有利于高校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三是适应了媒体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有利于培养更多有理论、有实践的新闻事业后备力量。

    前不久闭幕的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等方面,我党的教育、新闻事业都属于软实力建设的范畴,我们都应为此作出不懈努力。我想,作为新闻媒体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方面,首先,要更加积极主动,加大对教育事业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更加重视、理解、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要以创新的理念,在已有的如大学生记者论坛等平台的基础上,与教育系统、高校共同努力,探索、寻求更多的、有效的有利于双方发展的途径,进一步密切合作。第三,充分发挥我们在新闻实际知识教育和新闻实践基地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高校新闻专业教育和学生实习实践搞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