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校首位洋院长:学生未来不应由考分决定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7-11-01浏览次数:419

2007年11月1日  安徽商报


   
和德国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更能吃苦、很勤奋,但太缺少动手的能力和锻炼的机会了。很多人似乎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没有太多的概念。”

 “我知道我来这里的责任。短时间内,我可能改变不了什么,我只希望能给这种‘改变’带来一种启发、一种动力,提供一种改变的可能。”

    10月31日,来自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现出任合肥学院副院长的我省高校首位“洋院长”霍恩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的更多的是对中德两国教育问题的思考。这位来自德国的工业设计专家说,他已经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关于工作]把瞌睡的学生从梦里拉回来

    “欢迎!欢迎!Nice to meet you!”10月31日上午,记者刚推开霍恩教授办公室的门,他就远远迎了上来,操一口不太标准的两种“外语”问好,并用一双大手紧紧地握住了记者的手。

    当日上午10:40,霍恩教授刚从院里调研回来。递给记者的中文名片显示:法尔克・霍恩,合肥学院副院长。这位履新没几日的德国人,已早早进入了工作状态。霍恩教授的办公室里,飘着一股浓浓的咖啡香味――和多数外国人一样,霍恩也保留着喝咖啡的习惯。在翻译贾丹女士的帮助下,我们的对话就从这里开始。

  安徽商报:早上我听学生们说,这些天您已经开始投入到您的工作中了。作为安徽高校首位外籍“副院长”,能简单介绍您的工作计划吗?

  霍恩:我的第一阶段工作就是从调研入手。你知道的,由于中德两国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我必须先从调查入手。现在合肥学院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我有更多精力去与教务处、学生处及各个系部的老师去沟通,就教育模式的改革、教育计划的制订等等,多提一些意见。我希望多从细节入手,多做一些细节性的工作,多让内行人参与。

  我发现,目前中国的高校缺少与企业的合作,老师缺少企业从业的经验,学生也缺少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我想多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此外,我还要以合肥学院为依托,对安徽省其他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咨询,来研究和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安徽商报:您希望带来怎样的变化?

  霍恩:我觉得,目前中国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会是在瞬间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过程。我知道,安徽的政府部门对于我的到来非常重视,我很激动。他们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合肥学院这样一个有特色的院校进行试点改革,再以此辐射其他高校,是非常正确的。

  什么东西可以很快变化?我觉得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学习态度。就是把上课瞌睡的学生从梦里拉回来。我和系里的老师们交流过,希望我们的课程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多了解学生需要学什么样的知识,有什么学习渴望,这样就不会发生上大课时,一半学生在听讲,另一半学生在睡觉的情形了。上课学生睡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教育的原因,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责任心不够,对后果考虑得太少,他们都是成人了,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我的设想是,让高校的学生提早进入企业实习,一方面,让企业承认了他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对于未来这样的一个职位,他还有哪些需要补充学习的。德国也是世界上高失业率的国家,但德国的应用型人才还是比一般的综合类大学毕业生更容易就业。

  我知道我来这里的责任。短时间内,我可能改变不了什么,我只希望能给这种“改变”带来一种启发、一种动力,提供一种改变的可能。

[关于教育]考分不应决定学生的未来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霍恩教授多次提到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的差别问题,比如,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过程,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学入学考试的环节,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方法和考核的方式等等。

  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霍恩教授告诉记者,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他所说的内容既不是从一个教育学者的角度,也不是从一个心理学者的角度,而是单纯从一位三个孩子父亲的角度去解读、去思考:中国教育和德国教育到底有哪些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安徽商报:您刚才告诉我说,德国的教育模式和中国的明显不同,能简单介绍一下吗?霍恩:说这些时,我站的角度既不是一个教育学者的也不是心理学者的,而是单纯从一位三个孩子父亲的角度去分析的,这样也许更客观。

  你可能不是很了解,在德国,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完全分开的,不像中国都是由教育部门来主管。当然,我也不是完全认可德国的教育模式。但有很多内容值得借鉴。

  德国的中学生上大学,凭借的是毕业会考――那是结业性的考试,不是高校选拔性的考试,不需要只注重分数的高考成绩。他们上大学是通过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和高校的申请条件等,如果条件不够,或者名额不足时,他可以继续等下一次机会。而且,进入大学前的考试,不是全国统一的考试,他可能是一个学校、一个系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组织,不唯分数,而注重学生能力、兴趣、心理等方面的测试。形式也是多元的,不像中国这样,需要大家一股脑地去“挤”高考这座“桥”。

  另一个不同,就是考试体制完全不同。这个区别不好简单比较,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学生的考试完全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德国不是。比如在高校,德国学校不是什么专业都要考试,一旦需要考试的,那是需要学生去认真准备,而在中国高校,什么都要考,很多又都成了“形式主义”。

  安徽商报:既然在学生的选拔和入学上就有不同,那您认为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霍恩: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我去过很多中国的高校,他们都在试图努力去改善,但这不仅仅只是学校的原因,还有中国的孩子从小学教育就出现了问题。

  在中国,孩子学习更多的是“记忆式”学习,比如背书、背公式等等。当然在德国孩子们也需要学习教材上的知识,但他们更注重的,是学习了这个知识后准备去解决什么问题,否则学习有什么用?

  我觉得,中国的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严重地被课业所累,他们玩的时间、与小伙伴交流的时间太少,动手能力太弱。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此外,中国的家庭很多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大多被父母宠着,没有太多的机会去经历挫折。如果他们一个人在国外生活和学习,很可能被一个小的困难和挫折击倒。

  当然,中国学生的优点同样突出,比如我见过一些留学德国的学生,他们一方面要努力克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努力学习语言和规定课程,还要争取更多的奖学金,减轻家庭负担,很了不起。这些都值得德国的孩子学习。

  我觉得,中德两国在教育方面确实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就是我来这儿的一个重要目的。

[关于家庭]我还算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吧

  在与霍恩教授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他是一个很爱家的德国男人,而且很注重细节。在与记者近一个小时的交流中,霍恩教授分别给记者、摄影记者、翻译和我们的司机师傅的水杯里,重新加满了水。

  霍恩说,尽管工作很忙,他还是可以做到工作和家庭兼顾。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霍恩说,我还算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吧。话语之间,满含欣慰之意。安徽商报:刚才您提到,您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同时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您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霍恩:我觉得作为父亲,我最成功的一点就是让孩子们大开了眼界。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过世界各地,只要条件允许我总是带着孩子们一起,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去选择。我的目的就是,在孩子对未来选择上,我要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立能力,指导他们自己去作出决定。

  我的女儿在中国学习汉学,并留在中国工作,这些都是她自己的选择。你知道,让子女们听父母的话,这是很难的。但我的三个孩子都很听我的话,至少我的建议他们是能够采纳的。我的小儿子就是一个特别有进取心的孩子,现在什么都要和我这个父亲比,我非常喜欢他的这种性格。

  安徽商报:在孩子的眼中,您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呢?

  霍恩:子女对自己的评价?坦白地说我很难回答。也许要等我的孩子以后也有自己孩子的时候,那时候再评价,也许要客观得多。不过,也许孩子们认为,我还真算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吧!(笑)

[关于生活]带着《汉语字典》在合肥吃饭

霍恩教授告诉我们,1999年或2000年的时候,他就来过合肥,这是他第三次来合肥工作和生活。这次呆的时间要比较长了,至少要呆到圣诞前。

  霍恩说,对于老外来说,汉语比较难学,有时候汉语的四个声调中,一个读错了,别人就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了。所以,他在合肥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通常会带着一本《汉语字典》,对于合肥的印象,霍恩张口就能说出“三里庵”、“芜湖路”、“裕丰花市”、“百盛”等等。

  安徽商报:觉得说汉语难不难?

  霍恩:对于我们这样的外国人来说,汉语比较难学,汉语的四个声调中,有时候一个读错了,别人就听不懂我说的是什么。所以,在合肥和朋友一起吃饭,我经常带着一本字典,遇到不懂的字就查一下。

  安徽商报:看来您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在合肥工作这么长时间了,能记住合肥哪些地名吗?

  霍恩:“三里庵”、“芜湖路”、“裕丰花市”、“百盛”……呵呵,因为我住的小区离学校有点距离,所以我打车的时候,需要记住一些路名和地名。而且,我现在和小区门口的店老板们作一些简单的交流是没有问题了。

  安徽商报:能描述一下,对合肥的总体印象吗?

  霍恩:在这里,我交到了很多朋友,我说的朋友是指我们西方意义上的“朋友”,他们待人非常真诚,让我觉得这里很好。我还发现,这两年合肥的变化很大,比如的士司机们都在努力学习英语,这很让我吃惊。他们一般会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从哪里来”,第二个问题就是“觉得中国咋样”,接着,就聊德国的汽车。

  除了这些,我觉得合肥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戏剧和音乐少了点;而且,很少吃到奶酪,这是遗憾的地方。

  安徽商报:觉得中国咋样?您一般会怎么回答?

  霍恩:很好,我把这里当作了我的第二故乡了,我喜欢这里。

 (王迅潇潇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