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教改创新之探研
发布时间: 2011-04-22 浏览次数: 110
范彩娥



         [摘 要] 世纪初知识经济的新趋势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两课 ”必须“与时俱进”,深入进行教学观念、内容、方法、手段、考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主渠道的 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 需要的高素质主体的根本任务,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1.要改革创新“两课”的教育观念,加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力度。
         “两课”教育观念的改革创新起着教育改革创新的导航作用。基与此,我们必须由以往应试教育向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首位、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技能素质教育为根本的素质教育观念转化;由知识传授向内在潜能激发的教育观念转化;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化;由培养单一专业人才向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观念转化;由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向注重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教育观念转化。
         当前,“两课”加大对学生进行道德建设教育的力度有重大意义。因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重要内容”;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所以,两课教学教育“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1]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新型人才。[1]同时,“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两课教学“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1]相信两课对上述道德思想教育观念、指导思想和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则定能到位塑造时代所需新型主体之目的。
         2.要改革创新“两课”的教学内容
         “两课”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对政治理论课其它方面的改革创新起基础性作用。其操作可采取“一改”、“二突”、“三进”的方法。
         “一改”,就是改革以往“两课”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讲解显得单调肤浅的缺陷。表现在自然科学知识教育过于薄弱;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对人心灵深处的思想教育和生存方式教育的内容还欠丰富。所以,两课要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为中心,又要有目的渗透数理化、天地生、音体美、外计技、文史等人与物的典例教育内容。把两课演化为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导内容的大文化素质教育课。
         “二突”,一是要突出“两课”教书育人的独特性,即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教育培养学生思行上的科学性、高品性、文明性。二是要突出“两课”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使学生通过两课学习能够了解有关知识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等新信息、新观点、新知识。为此,教师要自觉多读有关新书刊、多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通过提高学历等途径进行专业理论的深入和更新,以引发两课教学内容的更新,促动学生思行的更新。
         “三进”,指两课教育要自觉把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即侧重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来实施两课教育。为此,教师要率先成为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范,给予学生榜样的动力;根据教学实际有序实施“三进”;把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波浪式前进的重要历程和辉煌成就恰当引入,让事实证明理论,让理论征服人心;引导学生认清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精神的基本内容和它们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3.改革创新“两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教学教育方法、形式的改革创新。可采取“一多”、“二新”、“三式”的操作法。
         “一多”,是指两课在对以往课堂讲授式教学给予“扬弃”基础上,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如系统讲授、专题讲演、讨论、典例析解等多种教学形式。每位教师在教学形式探索运用中,应侧重抓好一两种教学形式的突破创新且有实效。
         “二新”,一是指两课教学要采取电化教育,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新形式。以电脑为驱动的集文字、声音、图象、数据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形式,兼有教学、课堂和书本多种功能,是对传统“三中心”教学模式的突破和扬弃。它把支配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先进思想道德教育。为此,“两课”教学单位要自制和购买教学录象片和CAI教学课件;制定多媒体教学计划;有条件的要配备多媒体教室,使两课教学形式、手段跟上时代步伐,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两课教学在时空上采取新形式。即由课堂上扩展到课堂外,教师可在业余时间有计划利用校园网开辟诸如:马哲视角师生对话、哲理趣例讲评、形势报告等新形式,营造浓烈的校园两课教育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式”,是指根据高校学生不同年级思想状况、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实际情况不同和所开课程的不同,侧重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一年级学生开设思想品德课、法律基础课,主要采取“讲”的教学模式。这里的讲,不是过去那种教师“单出头”、“满堂灌”,而应做到“一个主”、“二个贴”、“三个力”的讲课方式。“一个主”是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以主体态参与教学;“两个贴”,就是要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实际;“三个力”,是指课程讲得观点上有吸引力,论证上有说服力,作用上有实效力。一年级通过“讲”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为大学四年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观念基础。
         二年级学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主要采取“练”的教学形式。具体有四种兼用类型。一是“模讲式”,即学生模拟教师讲课形式。该形式要有教师的宏观指导;学生有读书、查找资料、写出讲稿或提纲等准备期;模讲内容不要太难,且是学生感兴趣的。二是“研究式”,指教学中包含研究内容和环节的形式。教师要有目的地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研究题目,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社会调研、学术报告、发表论文等形式,参与教研科研活动。三是“模践式”,指教师指导学生对来自国内外重大实际问题,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的典例材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析解的教学形式。该形式运用必须事先编制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能力的典例材料析解题库,按教学内容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开好这种虚拟实践课。四是“亲践式”,指学生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如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形式,即通过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通过以上直间接“练”的实践环节,使学生能以真正的主体态参与教学实践,调动起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思想觉悟和用马克思主义析解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增强。
         三年级开设《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课,主要采取“论”的教学形式。该教学形式不是随意的一般性讨论,它设定了三个重要环节。一是讨论课要根据教学内容、进度而定,以教师的重点、难点讲解和宏观指导为前提,如教师提出讨论题目、指定自学范围、阅读参考书目等,为学生讨论做理论、知识上的准备;二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使其讨论发言来自内心真实感悟,有个性色彩,不流于形式。三是学生自己组织讨论课,这是决定性的环节,学生依次或交叉或重点发言论辩,教师以一员的身份参与并适时恰当引导、点拨、解惑。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把握,促进两课教学入耳、入脑、入行。
         4.改革创新考试的方式、方法
         目前,“两课”考试形式和考试成绩评定也急待改革创新。我们认为必须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识记多少的“应试”测试向理论、素质、行为综合测试转型。这首先要求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可采取闭卷、开卷、抽签、典例材料析解、哲理典故编撰、绘画等形式;二是要求考核的全面性,既要考学生对基本原理识记多少,更要考用所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性和创造性应用的能力;三是对考试成绩评定的综合性,做到平时成绩和考试卷面成绩的结合,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实际析解能力的结合,卷面成绩和重大实际行为的结合;四是要求考试全过程的科学性、严肃性、公正性,即遵循大纲、教师集体出考题、集体判卷、流水作业、不给人情分,正考补考两套试题同时出且质量相当。
上述“两课”诸方面教学教育改革创新都必须遵循如下原则:坚持学习马列主义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做到少讲、精讲、重点讲,在引导受教育者以思想道德素质为首位的全方位素质提高上下工夫,花力气;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克服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坚持以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育组织原则,抓好学生以高主体态参与教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受教育者达到由被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转变为主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状态、情境、效果。更好发挥“两课”旨在模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功能[2],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给予高主体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