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研究与“两课”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 2011-04-22 浏览次数: 112

刘书林 

        [摘  要]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团体的根本利益,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社会思潮的发展和消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注现实,关注思想理论战线的状况,准确把握社会思潮,进行正确分析。在“两课”教育教学中要提倡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引导,把研究社会思潮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制订“十五”规划的建议中,党中央提出了“要加强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引导”的重要任务。这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思想理论界的情况和人们思想的实际状况,提出的一项带有战略性的任务。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高校先后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了“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对东西方的社会思潮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教学。但是,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引导,不能局限于研究生单独设立课程,应该在整个“两课”教育和教学中提倡。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是思想品德课,都应该把研究社会思潮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对象之一。因为“两课”教学,不能是经院式的。把社会思潮研究纳入“两课”教师的研究任务,就能够使“两课”教学内容成为动态的、联系思想实际的和能够入脑入心的。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对形成健康的社会舆论,维护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主导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社会思潮的特点和消长规律

        社会思潮是在世界进入普遍联系的时代,围绕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产生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一般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反映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团体的根本利益并具有相当社会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总是由阶级和群体而来,为一定的阶级和群体的根本利益服务。社会思潮对社会现实具有较大的影响。

        社会思潮的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多种角度。从地域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划分为中国社会思潮、外国社会思潮;从学科门类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哲学思潮、政治思潮、经济思潮、伦理思潮、文化思潮、科技思潮等。每一门类中还可以划分为许多具体思潮。从社会思潮的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革命的社会思潮、反动的社会思潮、进步的社会思潮、腐朽的社会思潮;从思潮的载体来划分,可以划分为青年社会思潮、妇女社会思潮、工人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使得人们不能不重视它,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理论色彩。实际上,它是抓住人们心理层面的浅层次的意识,通过深化和提升,把它引向自己的意图。在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中,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情况,部分思潮的推动者有被国外反华势力收买的迹象。如历史和现实中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否定共产党历史和共和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思潮,淡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思潮等就不是简单孤立的一般想法。它们理论色彩是肤浅的,然而也是不容忽视的,必须给予理论的分析。因为,它不是对现实的简单的褒贬,而是制造了一般民众和青年不易觉察的所谓“理论”。这就颇能够迷惑青年知识分子和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基础的民众。例如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所谓“腐败合理论”的思潮,明明是为腐败分子开脱,却提出了所谓“发展代价论”、“补偿论”,在思想理论界搅得沸沸扬扬。有些社会思潮的思想理论色彩,似乎是某种“理性思考”,实际上并不是科学的研究和慎重的结论。

        其次,社会思潮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思潮总是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主题动因密不可分。一般说来,社会思潮的产生大多同国内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的激发、国际霸权主义的策划以及社会变革中的趋向引发等情况有关。国内社会思潮的发生,都与当时社会发展的主题有关。在新时期发生的社会思潮,绝大多数是同改革这一主题有关的。只有注意和分析这些原因,才能找到社会思潮的真正根源。

        再次,社会思潮一般都拥有相当数量的从众。如果我们把社会思潮的从众看作社会思潮的载体,那么这个载体的扩展有一个传递的过程。这就是:从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人,到更多的青年学生,再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众,依次传播扩展。前两个环节是关键阶段,其人员大多集中在高校,这些人不是我们的同行,就是我们的学生。把握住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引导社会思潮的主动权。

        最后,有些社会思潮具有明显的反复性的特点。有的社会思潮自消自灭,如“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西方未来学热”,都是在“热”了几年之后,逐渐淡出思想界。“读书无用论”、自由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思潮都是几次反复出现。社会思潮的发展和消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社会思潮的演化,一般是围绕社会发展进程的主线进行,或推进、或干扰这条主线。各种思潮,代表各种势力,都想把改革纳入自己的轨道。因此,各种社会思潮往往对现实采取不同的态度。

        社会思潮的消长态势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变化情况。社会思潮借以产生的社会现实问题化解了,赖以产生的思潮也就消失了。二是思想界的争论状况。执政党旗帜鲜明地倡导某种社会思潮,或引导某种社会思潮也能够使这种思潮迅速扩展。反之,某种社会思潮会因为受到反对和抵制、批判而逐步走向衰退和消亡。邓小平同志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发起的批评和清除“精神污染”的斗争,就使当时流行的宣扬抽象“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思潮转入了潜伏期,从而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社会思潮的高潮往往与社会群众活动直接相联。有些社会思潮发展到极点,如果任其泛滥,就会形成学潮或风波。社会思潮经历了这种高潮,一般也转入低潮或消散。

        二、社会思潮是“两课”教学 联系实际的重要内容

        “两课”教学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焕发其生命力。社会思潮就是“两课”教学联系实际的重要内容。有些“两课”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做到密切联系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联系社会思潮进行“两课”教学的必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联系社会思潮进行教学是原则方法的要求。

        “两课”教学是涉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教育。在“两课”教学的方法论原则中,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层次性和针对性原则都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不能就理论讲理论,而应该顾及人们接受理论的环境及其在人们思想上造成的影响。绕开社会思潮,就离开了人们关心的思想理论界的热点,就会陷入无的放矢的说教,那样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就只能是理论条条;同时,回避社会思潮,也就离开了群众的思想实际,与教育对象形成了隔阂,这就不可能搞好“两课”教学。

        第二,联系社会思潮进行教学是“两课”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思潮的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社会思潮都是“两课”教学领域之内的内容,而且是各学科领域最鲜活的资料和情况。无论是哲学思潮,政治、经济思潮,还是文化思潮,都是“两课”教学范围内的事。马克思主义要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比较和斗争中才能得到发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不能为各学科的发展充实新的生命力。

        第三,联系社会思潮进行教学是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领域阵地的需要。

        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就会去占领。积极进步的思潮需要我们去引导和鼓励,把它们从心理层面的意识或不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升到完整的理论认识的形态。对于错误思潮或反动思潮,则需要我们去与之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任错误的社会思潮甚至反动的社会思潮泛滥,我们不问不闻、听之任之,社会安定的局面就会在我们手上失去,社会主义事业就要遭遇挫折甚至灾难。“两课”理应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第四,研究社会思潮是了解学生思想情况的需要。

        在社会思潮的流传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关键的载体。社会思潮能够映衬出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特征,也能够反映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这是了解学生思想情况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确定教学重点,超越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第五,联系社会思潮进行教学是“两课”改革的重要途径。

        搞好“两课”改革就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只有研究和联系社会思潮进行教学,才能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空洞说教,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易懂、入脑入心,才能更好地发挥“两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三、注意把握社会思潮

        要研究社会思潮,就要善于把握那些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总的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治,这样就不难发现值得研究的社会思潮。每过一个时期,就应该对流行的社会思潮作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或总结。

        为了准确地把握社会思潮,需要抓住几个时机:在理论界引起激烈争议的说法或主张;与重大社会变革相关而产生的新说法和对新时尚的解释;在群众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倾向性说法和主张;与重大决策相关的解释和主张;为西方所欢迎和奖励的作品和人物的言论。抓住这些,就能够较容易地发现那些有研究价值的社会思潮。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曾经流行过几种危害社会稳定的社会思潮。

        其一,自由主义思潮。当时,在某些报刊和杂志上,一些人鼓吹自由主义的思潮,提出了“自由主义就是中国的前途”,认为“既然通向市场经济的大门已经打开,通向自由主义的大门就再也关不上了”;“自由主义是最好、最普遍的价值”,“这就是中国的前途”,“自由主义成为一种全球价值”,有的人还大呼:“让自由主义的理想以血的代价换取一个新世界的到来”。面对这样的社会思潮就应该立即给予关注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予以分析。

        其二,个人主义思潮。有人提出:“只有独裁者才反对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民主的国家'被普遍接受”,“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离不开个人主义”,甚至主张把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纪念白求恩》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除,这样的思潮难道不值得注意吗?

        其三,“私有化”思潮。这种思潮的代表人物叫嚷:“社会主义必须作出重建私有制的抉择”,甚至把我们的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说成是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认为“不搞私有化很难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推动中国经济的私有化”。

        其四,批判现实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政治思潮。少数人叫嚷:“近 50 年来,整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丧失了说话的权力”,认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遭受了长达二三十年的空前未有的黑暗专制的统治”,“我们不可摆脱的厄运只能是:在毁灭中国现存社会结构废墟上建立起现代社会的宏伟大厦”,“要参照现代资本主义的经验和模式来改造自己国家的社会—政治体制”。这种公开的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出现,必然使改革面对巨大的风险。一个有责任心的理论工作者应该对这一思潮进行研究、分析和批判。

        另外,还存在一个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历史的思潮,以及抬高李鸿章贬低孙中山、抬高胡适贬低鲁迅的思潮,借全球化反对爱国主义的思潮,个别的还有吹捧国民党政府、抨击新中国的思潮。

        这些思潮都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演化为社会不安定的风波和骚乱。由于党中央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对这些思潮具有明确的态度,及时批判了这些思潮,才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顺利进入了 21 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思潮的活动并没有平息。目前,影响较大的是“新自由主义”思潮,以及为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处理的政治问题翻案的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十分广泛,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进行,应该给予足够的注意。同时,近期有人在传播媒介上,公开否定邓小平同志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发动的批评和清除“精神污染”的斗争,想从这里打开缺口,掀动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进而拆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一次新的错误思潮的表现。总之,我们今天不是没有什么社会思潮值得研究了,恰恰相反,我们今天正面临着批判错误思潮的严峻形势。如果我们不能排除这些错误思潮的干扰,或不敢触动这些十分错误的思潮,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就会走向歧途,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不能得到传播和弘扬。

        总之,只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保持清醒头脑,讲政治,关注现实,关注思想理论战线的状况,就不难准确地把握和深刻认识那些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的社会思潮。

        四、怎样分析各种社会思潮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在与各种敌对的或错误的思潮进行斗争中创造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今天要正确地分析和研究社会思潮,就应该掌握科学的方法。

        第一,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在世界上还存着阶级和阶级社会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就仍然是我们观察一切复杂的政治斗争的钥匙。对社会思潮做阶级分析,就是看清这一思潮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利还是有害,从而确定对这一思潮是赞成还是反对、是引导还是批判。对涉及阶级斗争性质的事物不敢做阶级分析,就是不得要领,就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在 2000 年 6 月 28 日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重新强调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在今天仍然是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的一把钥匙。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一重要的提示。

        第二,着重从理论层面上解决问题。社会思潮大都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实际上,一般社会思潮都是利用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进行粗浅的引导和推论。简单地宣布某种思潮是片面、错误或反动,是无济于事的。思想理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还要靠思想理论的说服,还要靠切中要害的理论分析。在理论层面上解决问题,这是引导或批判社会思潮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

        第三,对西方社会中的某些思潮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在开放的社会里,世界整体联系程度的日益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思想上陷于被冲击的地位。因此,西方思潮的冲击,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但是,对西方思潮不能一概而论,要作具体分析。出现在西方的社会思潮,并不是都赞成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更不一定都是反共反华的。有些思潮是市场经济社会中必然出现的。某些西方的社会思潮,就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绝望而引发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

        第四,把分析社会思潮与正确引导群众相结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把社会思潮的本质和意图,简明地向群众讲清楚,引导群众正确地对待社会思潮。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对社会思潮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分析。简单下一个结论,既不能服人,也不能达到引导群众的目的。在深刻分析社会思潮的基础上,及时把科研成果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传递,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能够明辨是非,在行为上保持正确的选择。

        第五,对社会思潮注重历史性的连续考察。有的社会思潮在历史上具有出现的反复性,对这样的社会思潮,就要作历史性的连续考察。只有把某种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它的本质和它出现的规律性。

        第六,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影响最突出的社会思潮。因为影响最突出的社会思潮社会作用大,如果麻痹大意、处理得不好,就会转化成学潮或民众性的骚乱,造成更大的损失。研究和破解社会思潮,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维护改革开放安定局面的需要,是体现“两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需要,也是显示“两课”社会作用的最佳方式。 密切关注社会思潮,科学研究社会思潮,是“两课”教育教学不可忽视的光荣任务,也是我们改善“两课”教学,提高“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路径。

责任编辑:张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