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 高校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11-04-22 浏览次数: 124
杨军华


       随着 高校 招生制度的改革,我国在 1997 年普通 高校 告别了公费制,大学生上学必须承担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因交费上学而加重生活困难的贫困生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据《中国青年报》最近报道,目前中国 高校 贫困生已达 300 万,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且贫困生构成出现新变化,城市贫困生数量增多。因此,做好 高校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搞好 高校 学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 高校 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学校、社会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一些 高校 贫困生不负众望,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然而我们同时也痛心地看到:一部分 高校 贫困生不能正确地面对生活的艰辛,不能正确理解生活中贫富差距现象的存在,他们或者无视学校纪律和基本的做人准则,幻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或者放弃对生活的信念,深深陷入强烈的自卑情绪中等等,成为 高校 中的 " 三困生 "------ 生活贫困、精神贫困、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对 " 三困生 " 现象,每一位 高校 教育者都应该重视,特别是 高校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反思以往对贫困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目前 高校 部分贫困生的不良思想状况、 高校 贫困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加强对贫困生思想教育的几点措施三个方面来探讨做好 高校 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目前 高校 部分贫困生的不良思想状况
       部分 高校 贫困生因贫困原因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状况是不同的。
       一是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物质贫乏的窘境中,受到大多是要摆脱贫穷就必须刻苦读书的教育。父母由于忙于生计和本身文化意识的落后,对于这种读书目的的功利性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是无法知晓的。虽然大部分贫困生在以后的教育中能认识到正确的学习目的,但仍有少部分贫困生始终存在着认识学习目的的偏差,这个偏差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的取向,影响了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在考上大学之前,由于周围同学物质生活的差别不大,又有高考作为奋斗目标,他们学习刻苦、意志顽强,学习成绩优秀,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得到的赞美声掩盖了他们道德上的缺陷。这些学生考上大学后,发现校园里家境好、多才多艺的同学比比皆是,学习优秀的同学也大有人在,生活上的贫富差异、见识上的多寡悬殊极大地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原本引以为傲的学习优势也不复存在,缺陷便慢慢显露出来:自卑、虚荣、投机取巧、没有信用等。有些贫困生在经常找老师诉说自己不幸的同时,编造谎言以博取同情,多领补助,或者以各种理由不愿勤工助学,而直接领取资助,在他们看来贫困是一种权利,享受照顾是应该的事;还有些贫困生没有诚信,利用老师和同学的同情心借钱不还;贷款付学费,毕业后 " 不知去向 " ,不偿还银行贷款 …… ,这些情况不仅给国家带来了损失,而且给 高校 内的 " 扶贫 " 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是父母失业或下岗家庭的贫困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企业关、停、并、转,产生了相当数量的人员下岗或失业,这些人员中不乏有在大学学习学生的家长。有些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原有的技能不适应市场竟争的需要,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家庭经济贫穷。生活的困难和家长社会地位的丧失,无疑使学生在生活上、思想上、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家长的下岗待业,使他们觉得脸上无光;囊中羞涩使他们的自尊受到打击,他人无意识地语言刺激,就会使他们有雪上加霜、落井下石之感,在这种重压下,他们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偏差,他们会用异样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压抑着心中的愤愤不平,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失望的情绪。
       三是由于遭遇突发事件家庭陷入贫困的学生。这部分由于突发事件即天灾人祸而变得贫困的学生,若承受能力差一些,则会感慨命运不公,人生苦短,自身渺小无法与命运抗争,从此变得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出现各种思想问题,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二、 目前 高校 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 高校 贫困生的工作已得到了相当重视,许多 高校 努力帮助贫困生摆脱困境,完成学业,把贫困生工作放到 " 帮助一名贫困生,下个世纪将多一个人才 " 的高度上来认识,但长期以来,学校往往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生活负担作为助困工作的全部来抓,忽视了助困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了经济方面的帮助,相对弱化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许多的 高校 在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普遍形成了 " 奖、贷、助、补、减 " 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使贫困生的生活暂时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与多元化资助体系相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多。如与贷款有关的诚信教育;与勤工助学有关的责任心的教育、吃苦耐劳的教育;如与奖学金有关的诚实教育等等。
       二是 "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 的惯性思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一般人(包括 高校 教师)都会认为,贫困生应该比其他学生更理解能生活的艰辛,思想也应该成熟一些。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过高估计,导致了一些 高校 学生工作教师把对贫困生工作的重点完全放到了生活上,忽视了他们身上正在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和道德缺陷。例如:一些贫困生在与他人相处中的自私小气常常被误认为是节俭,这些学生自己的东西是能省则省地用,而用起其他同学的东西是 " 信手拈来 " 、理所当然。 高校 贫困生在入校之前与非贫困生一样,生活上、精神上都得到了来自家庭的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与非贫困生的区别在于满足的物质水平的不同。因此,对于进入大学以后如何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同样是没有经验的,贫困生不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贫困而比非贫困生思想早熟。
       三是对城市生源贫困生关心不够。以往 高校 贫困生主要来自农村,尤其是父母双亡、父母一方或双方残疾而无工作能力的家庭。现在,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部分城市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家庭收入下降,生活困难。这些 高校 贫困生的新成员,往往因为自卑或自尊心的作用,不主动申请特困补助,而有些学校也没有及时发现这类新贫困生的产生,对他们关心不够。
四是加强心理咨询的同时,正确人生观的正面灌输不够。大学校园不是世外桃园,来自社会、家庭、生活、就业、学习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刚刚通过 " 黑色七月 " 走过来的大学生还来不及喘息便又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对于贫困生来说压力就更大,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普通学生。因此许多 高校 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心理咨询并不能替代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许多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由于人生观的偏差造成的,因此仅靠 " 二课 " 教学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三、 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措施
       从贫困环境中走出来的大学生,背负着社会、学校、甚至家庭几代人的希望,因此做好 高校 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认为,对 高校 贫困生除了做好资助工作以外,还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正确认识贫困、理解贫困的教育,帮助 高校 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教育贫困生如何认识、理解贫困。贫困是现实,但不可怕,可怕的是因贫困而失去理想和信念。一个人无法选择他(她)的出生,但可以通过现在的努力改变将来的命运,如果因为贫困而放弃现在的努力,那么你就没有将来。其次教育贫困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贫困,把贫困看作是命运的挑战和磨砺,自强自信,把贫困化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最后教育城市贫困学生正确理解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父母下岗而造成的生活贫困。经济结构的调整的确给部分家庭带来了困难,但也应看到它给国家带来了前途,特别是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二是完善各种助困制度,有利于培养贫困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各 高校 为了使贫困生放心上学、安心读书、充满信心地完成学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助困配套措施,形成贷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奖学金等制度,为贫困生解决了部分后顾之忧。但由于没有经验,在制定制度时防范措施考虑不周,被一些诚信度差的学生占了空子,影响了助困工作的开展。例如贷款中如何处理不偿还贷款者;勤工助学中如何处理不负责任的学生等。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需要完善的制度配合,这样 高校 的助困工作才是真正发挥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是加强贫困生学习方面的 " 扶贫 " 工作有利于重塑贫困生的自信。 高校 贫困生能考入大学自有他的过人之处,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以及学习毅力上,这也是贫困生原有自信心的根本。加强对贫困生学习上的 " 扶贫 " 有利于帮助他们恢复自信,也有利于他们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高校 中有许多贫困生由于早期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进入大学以后与其他同学相比一些科目(特别是英语)立刻显露出差距,再加上中学与大学教育方式的变化,这些学生想通过原有的方式努力赶上或超过其他同学,却收效不大。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 高校 所有教师的配合。每个教师平时要多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辅导,耐心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困难,并教给合理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贫困生之间开展 " 传、帮、带 " 活动,特别要请学习优秀的贫困生介绍如何调整心态、勤工助学之余合理支配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校也应设立对贫困生的专项奖励,例如学习进步奖、优秀贫困生奖等;勤工助学工作结合专业,安排高年级贫困生进实验室勤工助学,在参加科研活动中提高能力,使对贫困生的学习 " 扶贫 " 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努力创造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学校在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注和爱护的同时,应对非贫困生进行爱心教育,使贫困生和其他同学之间形成团结融洽的关系,让贫困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 高校 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以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每一位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者,尽已所能帮助 高校 贫困生在 高校 的环境中成长,使每一位贫困生不单学有所成,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 、 姚春序, 高校 " 双困生 " 现象分析和解困对策研究,《浙江工程学院学报》 1999 年 9 月。
       2 、 崔金贵、周海燕, 高校 特困生 " 精神贫困 " 现象剖析及对策思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0 年 11 月。
       3 、 李华平,试论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1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