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两课”教改刍议
发布时间: 2011-04-22 浏览次数: 156

         [ 摘要 ]  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两课”是当代我国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 , 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 , 改变教学模式 , 丰富教学内容 ; 调整考试方法 , 建立合理的考评模式 ;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是“两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高校“两课” , 是指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它包括七门课程 ,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 只限文科开设 ) 、“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 : “‘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 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由此可见 , 高校“两课”教学 , 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 也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 , 如何适应 21 世纪的要求 , 充分发挥高校“两课”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 提高“两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 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 己成为摆在每一位“两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 多年来笔者致力于“两课”教学 , 现就如何深化“两课”教学改革作一些探讨。

         • 改变教学横式 , 丰富教学内容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 , 以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为基本目标 , 基本上是一种应试教育观念模式。目前 , 我国高校的“两课”教学模式也没有超出应试教育的模式 , 教学方法也大多是“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 , 就事论事 , 从理论到理论 , 从条条到框框 , 教学方法呆板、僵化 , 严重脱离大学生的实际。大学时期是人的思想趋近成熟的时期 , 当代大学生又处在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的时代 , 这就使其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正由封闭走向开放 , 由依赖型人格转向开创型人格 , 喜欢多形式、有针对性的、真实的、平等的、双向式的以自我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 , 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满足的。因此可用其他辅助性教学环节予以充实 , 如组织学生观看专题录像片 , 参观纪念馆 , 参加课堂讨论、辩论或演讲 , 撰写论文等 , 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交替使用 , 可以始终让学生对“两课”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同时 , 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 忽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的分析和研究 , 讲课内容陈旧枯燥 , 缺乏时代气息 , 致使大学生认为这些相关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已学过多次 , 在大学里还要学 , 学来学去就那么点内容 , 没意义 , 这正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因此理论教学须与实践相结合。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 : 是否理论联系实际 , 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 , 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理论与实际结合 , 首先要求“两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占有知识 , 对学生已经了解或掌握的知识尽可能少讲或不讲 , 而适当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 , 让学生对这门课始终有种新鲜感。其次要求“两课”教师应让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 , 在社会实践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邓小平理论的现实价值 , 如将“两课”教学内容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结合起来 , 与揭批“法轮功”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 ,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 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

         • 调整考试方法 , 建立合理的考评模式

         “两课”的课程由国家教育部定为考试科目 , 因此“两课”教学要考试 , 这是肯定的。

         考什么 ? 怎么考 ?

         固有的考试方法为闭卷考试 , 又称客观式考评。通常由课程中的各章节内容和不同的题型组成试卷 , 这些题目大多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 有的可以用计算机评分。这种考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状况 , 特别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能做出较准确的评价 , 也有利于在这个层面上使学生相互比较、区分优劣 , 也易于教师操作。但这种考评方法会造成学生仅靠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 , 考完就忘 , 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 也不大能够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状况。

         因此可有选择地在一些课程中变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开卷考试又称开放式考评 , 它在教学实践中常采用论文式试题 , 以衡量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开放式考核内容一般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 , 学生可以在考核过程中进行较充分的发挥 , 为其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 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 也可测试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和运用情况。

         有学者认为一个较合理的考评模式应满足几个条件 : 应是学生熟悉并有所感受的问题 ; 应是与课程中的基本观点相联系的问题 ; 具有多种可能解决 ( 释 ) 途径的问题 ; 有进一步发掘和深化余地的问题 ; 能够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的问题。笔者认为开卷考试题应满足上述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在了解和理解“两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 , 有利于纠正死记硬背的传统应试习惯。

         三、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高校“两课”教育的目的 , 要求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 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 培养良好的五爱道德品质等。而校园文化环境作为“隐形课堂” , 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有重大影响。因为此时的大学生已经脱离了家庭又没有完全进入社会 ,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如果校园文化环境是积极进取的 , 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氛 , 它就能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 就能有效抵制外部环境的消极作用 , 就能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礼仪的修养乃至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如大力扶植各种学生社团的组建 , 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交流和讲座 , 营造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大学人文氛围 , 清除“精神垃圾”。

         总之 , 搞好“两课”教学是党和国家赋予“两课”教师的一种责任。我们坚信 , 不论困难多大 ,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锐意改革和创新 , 高校“两课”教学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