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两课”教学模式的转换与重构
发布时间: 2011-04-22 浏览次数: 130

        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 是关系到“两课”教学能否有效运行及教学实效性如何的重要问题。随着“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 实现“两课”教学模式的转换 , 越来越成为“两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两课”教学模式现状

        ( 一 ) 教学模式的涵义

        对于教学模式的理论界说 , 教育学界尚存一定的分歧。就国内研究而言 , 已经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的界说 , 如“实质说”、“方法说”、“结构说”、“程序说”、“设计说”等。这些对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 多样性 ) 认识反映出该领域中多维研究视角的存在。但是 , 透过这些教学模式界说的现象层面的异点 , 我们可以从中导究出教学模式的内在规定性 ( 基本特征 ), 这种内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目标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动态性。所谓系统性 , 就是指教学模式并不是单一的教学某要素的延展形式 , 而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所有教学要素整体性的内在组合。所谓实践性 , 就是指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 , 它反映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性与教学实践的综合概括性的有机统一。所谓动态性 , 就是指教学模式是一个变化的结构 , 它将随着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整合与发展。

        通过对教学模式界说的认识与分析 , 表明教学模式是由多要素、多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性的教育范畴。但是 , 为了有利于教学问题的研究 , 应该也必须梳理出一个对教学模式的理性认识。因此 , 我们认为 , 从现实性和应用性上讲 ,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由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授课方式、教学角色、教学考评方式等教学基本要素各环节相互联系构成的具有系统性和操作性的教学范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 , 是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 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以及实施教学的程序 , 是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南。

        目前 , “两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只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单向度地进行 , 而从整体性的角度对“两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 , 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独立的理论框架。面对全球教育的现代化与整体性改革趋势 ,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 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 , 以实现教学模式的转换来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已迫在眉睫。

        ( 二 ) “两课”教学模式现状及分析

        为了全面、客观、科学地了解和分析现行“两课”教学模式的状况 , 准确地把握当前“两课”教学及改革动态 , 推动高校“两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 笔者对呼市、包头的部分高校“两课”教学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 并对本院本专科学生进行了“两课”教学情况问卷抽样调查。通过调研发现 , 现行“两课”教学模式的基本状况是利弊共存 , 其中某些缺陷构成了制约“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1.“两课”教学目标的状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 现行“两课”教学目标突出了理论知识的传授 , 这与其它智育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样 , 侧重解决了学生“知不知、会不会”的基本问题。“两课”教学目标的这种定位 , 从总体上讲 , 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系统灌输 , 同时也促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授课方式趋于规范化、定型化。但是这样的目标定位显然忽视了“两课”自身的主要功能、特点和作用 , 更没有反映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中 , “两课”的教学目标 , 不仅要体现知识的传承性 , 更要反映出其思想的教育性 , 即突出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根本问题 , 从而形成“两课”教学模式的内化育人的发展目标。

        2.“两课”教学角色的状况。教学角色是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 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相互关系及作用的综合体现。据我们调查显示 , 现行“两课”教学模式中教学角色的作用 , 体现为教师是主角和中心 , 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 学生则是配角和听众 , 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种角色定位 , 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性、权威性的发挥 , 并且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程序化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有序性。但是这种关系彰显了教师“教”的角色的能动作用 , 却忽视了学生“学”的角色的存在意义。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言堂” , 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这种状况造成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 致使其不仅疏于“两课”学习 , 甚至部分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 , 现行“两课”教学模式中只突出教师的主导性 , 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显然有悖于现代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取向。

        3.“两课”教学组织形式的状况。据调查显示 , 现行“两课”教学在组织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大班上课 , 即两个以上合班上课的型态 , 听课的学生多达几百人。这种型态在现实条件下弥补了“两课”教师人员不足的状况 , 节约利用了教学资源 , 降低了教学成本。但是这种型态形式臃肿、直授性强、参与性差。因而 , 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 影响其主体性的发挥。“两课”教学模式的实施 , 从其过程上看 , 不仅要使学生成为“知之者” , 更要促其成为“好之者”和“乐之者”。但是 , 现行“两课”教学组织形式 , 直接限制了教师与学生普遍性的课堂交流 , 这不仅无益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 , 而且不利于“两课”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育人思想的内化。

        4.“两课”教学授课方式的状况。调查显示 , 多数院校现行“两课”授课方式主要采用系统讲授的形式。这种形式重理论、强灌输、多明理、贵言传 , 形成以课堂、教师、教材三位一体的中心主义授课形式。该方式尽管简化单一 , 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发挥了对“两课”教学内容普及化的积极作用。不过 , 现行“两课”教学授课方式也暴露出轻实践、弱启发、少导行、略身教的缺陷。同时 , 在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组合运用方面 , 现行“两课”教学授课方式缺乏多样性、灵活性、生动性。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 , 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认可现行“两课”授课方式 , 他们希望能结合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 开启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具有多样情境的教学授课方式。这种新的授课方式 , 不但形式新颖 , 而且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5.“两课”教学考评方式的状况。教学考评方式是通过对学生的总体检验反映教学效果的形式。据调查显示 , 多数院校现行“两课”教学考评方式主要是通过单一的考试方式来完成。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 , 起到了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功能 , 督促其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要点的作用。但是 , 由于这种考评方式主要是秉承了智育学科的特点 , 在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 , 忽视了对学生内在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另外 , 学生对考评内容的认知依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因此 , 改革现行“两课”考评方式 , 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转变 , 是提升“两课”教学实效性和学生满意度的重要方面。

        由上述对“两课”教学模式现状的描述及分析可以看出 , 现行的“两课”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 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 与“两课”教育教学的功能特点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其弊端和缺陷越来越成为制约“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 , 从整体上对现行“两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 而且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两课”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 ) 构建“两课”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1.“两课”教学模式的重构必须服从“两课”教育教学的目标 , 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 , 有利于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 最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2.“两课”教学模式的重构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 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 使其在运作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 真正使“两课”的教学内容内化于“心” , 外化于“行”。

        3.“两课”教学模式的重构要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 尽可能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两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优势 , 增强“两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4.“两课”教学模式的重构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特征 , 即要在素质教育这个背景下构建“两课”教学模式 , 使其成为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教学模式。为此 , 要把素质教育的观念渗透到“两课”教学模式中 , 最终要把“两课”教学真正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

        总之 , “两课”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以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为目的 ,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 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 , 从对象的需求上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 二 ) “两课”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特点

        所谓教学模式 , 绝不单纯是教学方法的集合或总汇 , 而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理论设计的由教育目标、教育角色、讲授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考评方式等相互联系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化的教学操作系统或范型。因此 , 我们所构建的“两课”新型教学模式结构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1.教学目标模式。“两课”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是制约各教学环节乃至整个教学模式运行的重要因素。由于“两课”课程体系是由若干门课程构成 , 而每门课程处在不同的层面上 , 承担着各不相同的教育功能。因此“两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 , 而是复合的。实际上 , 就“两课”教学的整体而言 , 其教学目标也具有复合性 , 并构成一种较稳定的目标模式。这就是 :( 1 ) 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德知识 ;( 2 )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 3 ) 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两课”教学相对稳定的目标模式。

        教学目标模式。“两课”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是制约各教学环节乃至整个教学模式运行的重要因素。由于“两课”课程体系是由若干门课程构成 , 而每门课程处在不同的层面上 , 承担着各不相同的教育功能。因此“两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 , 而是复合的。实际上 , 就“两课”教学的整体而言 , 其教学目标也具有复合性 , 并构成一种较稳定的目标模式。这就是 :( 1 ) 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德知识 ;( 2 )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 3 ) 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两课”教学相对稳定的目标模式。

        这种具有复合性的目标模式表明 :( 1 ) “两课”教学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 其中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因此 , 在教学模式运作过程中要突出育人的目标和功能 , 就不能单纯地依赖课堂教学 , 而是要同时施以其它教育和教学形式。 ( 2 ) “两课”的育人方式不简单地等同思想教育工作 , 而是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的 , 所以“两课”教学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环节 , 要始终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两课”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而不能动摇。

        2 .教学角色模式。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实践活动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 采取何种方式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 这是关系到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 同时也是关系到教学效果如何的重要问题。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教学角色模式 , 其核心问题是在“两课”教学中 , 究竟是以教师为中心 , 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是以学生为中心 , 那么 , 就必然肯定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 承认学生具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权力 , 其教学就是一种双向交流的互动模式。后者既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 , 同时又适应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 , 有利于“两课”教学内容的入耳、入脑、入行 ,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授课模式。所谓授课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教”的比较固定的方式。传统的“两课”教学授课模式是 : “结论 + 例子 + 意义”。其优点是系统性、逻辑性较强 , 便于学生记忆 , 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 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对“两课”教学的某些内容的讲授是适合的 , 但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模式固定不变。

        由于“两课”教学的多学科性以及对象的接受能力的不同 , 可采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或模式 , 或交叉互补使用 , 如案例式、讨论式、问题式、专题式等。因此 , 新型的“两课”授课模式应具有多样性、复合性和互补性的特点。

        4.教学组织模式。传统的“两课”教学组织模式最突出的表现是 :( 1 ) 单一的课堂教学 ;( 2 ) 大班上课。其优势是减少教育成本 , 节约利用教学资源 , 但不便于教学双方互动 , 教学效果不理想。新型的组织模式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模式。其主要内容是 :( 1 ) 在组织形式上采取2 + 1的模式 , 即总课时的2/3为课堂教学 , 剩余的1/3可组织其它教学活动 , 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社会实践、讲演辩论等。 ( 2 ) 以小班组织教学为宜 ( 或至多两个自然班合班上课 ), 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 便于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5.教学考评模式。教学考评是“两课”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 既是对整个教学情况的检查验收 , 同时又是如何教学的导航器。由于“两课”教学目标的复合性和授课模式及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 决定了考评模式在内容上 , 要从知识、能力、信念、行为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在考评方式上 , 也要采取2 + 1的模式 :( 1 ) 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 , 后者也可采取口试的形式。在比重上 , 闭卷占2/3 , 开卷占1/3。 ( 2 ) 在考试题型的组合上 , 分选择、辩析、论述、材料分析或案例分析等题型 , 其中在比重上 , 辩析、论述、材料分析等主观性试题占2/3 , 客观性试题占1/3。 ( 3 ) 在总成绩的评定上 , 采取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结合的方法。其中 , 平时成绩包括 : 作业、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写作、讨论课和实践课的表现、出勤情况等。在比重上 , 考试成绩占2/3 , 平时成绩占1/3。

        三、实施“两课”教学新模式的主客观条件

        ( 一 ) 要尽快实现“两课”教育理念的转换

        “两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因素 , 要适应“两课”教学模式的转换 , 切实把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 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必须坚决转换“两课”教育理念。第一、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 把“两课”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上 , 要深刻地认识到“两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 , 不能把“两课”教学当作单纯的知识教育、知识传授 , 乃至作为“政治理论”知识来生硬“灌输” , 迫使学生为考分和学分而学习。而是要通过“两课”教学 , 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 , 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 帮助和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适应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 实现“两课”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转变 , 即“两课”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 为学生的健康成才服务 ,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 , 以“两课”的教学内容进学生的头脑为目的。为此 , 在教学过程中 , 要真正把学生置放在教学主体的地位上 , 采取各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 二 ) 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改革教材内容

        “两课”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 它直接规定着教学内容的质和量。而教学模式的实施又与教材的使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使用的“两课”教材都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 , 与过去相比 , 不仅达到了内容上的统一性和规范化 , 而且在质上增强了“两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但几年的使用情况表明 , 不少课程的教材内容体系仍然十分庞杂 , 致使在教学实践中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 教师为完成授课任务 , 不得不牺牲其它教学活动形式追赶教学进度。要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 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 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教材的编写要适合“两课”教学特点。此外 , 要组织人力编写出与教材相配套、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适应的各种参考资料 , 如教学大纲、原著选读、案例分析等 , 要改变“两课”每门课程教学“一本书”的状况。

        ( 三 ) 要切实解决“两课”教学实践基地的问题

        社会实践是“两课”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 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各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它的作用是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不可替代的。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 ,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去调查、参观、访问、考察 , 使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 , 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拿到社会实践中去消化和升华 , 再把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上研讨 , 这对“两课”教学来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此 ,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达成了共识。对此 , 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要把“两课”的社会实践作为一项政治问题切实加以解决 , 从而为“两课”教学提供一片新的“天地” , 以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 四 ) 积极推进“两课”多媒体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进行“两课”教学 , 是“两课”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多媒体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综合起来表达客观事物 , 在方式上非常生动、直观 , 易被学生接受。在理论的叙述和论证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 穿插适当的资料 , 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 可增强“两课”教学的效果。因此 ,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两课”教学 ,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非常喜欢和迫切要求的。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要加大投入 , 加强多媒体课件建设 , 从而使“两课”多媒体辅助教学真正运转起来 , 以提高“两课”教学的现代技术含量 , 更好地增强“两课”教学的吸引、说服力和影响力。